关于我们 | 咨询解答 | 联系我们 | 美丽心灵首页
热点公告: 1.三八妇女节,您的专属心理福利,请查收!2.早春二月,生机盎然——厦门美丽心灵心理咨询中心二月回顾3.中心动态 | 寒假如何帮助孩子合理使用手机4.心理讲座 | 如何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学术研讨
咨询技术
心理流派
心理名家
心理学院
生态心理学之一
文章点击数:3097  2011-03-01 18:38:43

20世纪以来,心理学界就逐渐呈现一派热闹非凡的景象。各种新的取向不断涌现,冲击着传统心理学;新取向之间因其各自的背景和视角的不同,也在相互碰撞和交流。其中,生态心理学在20世纪中期异军突起,成为某一两个领域中与传统心理学对立的新取向,发展到现在已经出现在心理学界的各个研究领域,成为它们新的生长点。

生态心理学既是当前心理学的一种改造运动,又是日益受到关注的一种心理学方法论。它主张在真实环境中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即研究人的现实行为和自然发生的心理过程,并且它认为这种行为和心理过程是在环境和人的动态交互过程中实现的,因此它把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界定为动物(包括人)——环境交互体的动态交互过程。它在方法上采用的技术要求尽量保持心理和行为发生的自然性,如采用准实验设计、自然主义方法等。这种取向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出现,与心理学自身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有关。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与其他传统科学和哲学的不同,它借助于近现代科学成果和方法,直接从哲学中分离出来而成为实验科学,从哲学思辨的“扶手椅”跳到了自然科学的实验室,省去了在真实环境中缓慢推进的研究阶段。这种跳跃式发展的结果是,心理学概念与有机体的“内部”特性有关,却与外部世界相对立,这种与外部对立的、在实验室中进行的心理学研究就有了许多人为性因素,心理学研究与现实的脱节使人们对心理学存在的必要性产生了怀疑。心理学因此具有了存在的危机,为走出危机,需要引入与现实结合紧密的观点,生态心理学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出现正迎合了这种学科发展的需要。

 

生态心理学的背景分析

任何一个新的研究取向的出现都不是偶然的,都有着它的历史必然性,造就这种历史必然性的推动力就是它所在的时代背景,这种时代背景包括当时的学术氛围的酝酿,萌生这种取向的哲学思想的指引,相关思想变革和学科发展的影响和启发,心理学理论思路上的延续和发展。

哲学背景

实用主义的学术氛围

生态心理学的形成背景大约是在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的美国。那时,实用主义思想作为一种代表美国生活方式的哲学,在美国各个领域一直起着主要或潜在的指导作用,使得以后的美国整个学术界都浸润在一种很浓厚的实用主义氛围当中。在那种氛围中诞生的生态心理学当然也不例外地受到了很深的影响。

“实用主义强调立足于现实生活,把人的行动、信念、价值当作哲学研究的中心,把获得‘效果’当作最高的目的。其中,行动、实践在他们的哲学中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故又把它称之为‘实践哲学’或‘行动哲学’。”(车文博,1998)生态心理学就是一种提倡心理学研究必须立足于现实生活的研究取向,它的整个研究基调与实用主义的精神是完全吻合的。

生态心理学思想的最早倡导人之一布伦瑞克是一位倡导生态心理学的机能主义者。实用主义的倡导者詹姆士本人就是心理学机能主义学派的带头人,所以说机能主义心理学的整个观点就是建立在实用主义哲学基础之上,而布伦瑞克这位介于机能主义和生态心理学之间的心理学家的思想也是深受实用主义精神的影响,他富含生态心理学意味的机能主义心理学处处折射出这种影响的光芒。著名的生态心理学家吉布森的老师霍尔特是实用主义的创始人詹姆士的学生,吉布森不可避免地通过霍尔特受到实用主义的影响。

正是实用主义精神引导生态心理学往现实生活的心理学方向上发展。

现象学与存在主义

现象学对生态心理学的影响是通过格式塔心理学间接完成的。而存在主义与生态心理学兴起和发展大致处于同一时代,而存在主义与现象学之间有着内在的思想联系,因此,生态心理学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存在主义的影响。

现象学的整体主义思想通过格式塔心理学深深影响了生态心理学。现象学强调研究人的经验的意义结构,强调从整体上来研究经验,反对对经验作分解式的研究。而生态心理学将人-环境作为一个统一体来研究,强调把心理现象的研究放在人和环境、心理和环境等相互作用的关系对子中研究,并反对把人的心理和行为与真实环境相剥离的严格实验室研究方法,而倡导具有生态效度的实验法和自然研究法,这些都透露出现象学的整体主义思想对生态心理学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深入影响。现象学大师胡塞尔晚年的“生活世界”研究对生态心理学也有重要启示作用。生活世界的研究关注人的生存,关注真实状态中的人的生活意义,而生态心理学倡导心理学应面向真实生活的研究原则也与现象学的这种转向是合拍的。

存在主义哲学中以海德格尔的思想与生态心理学关系最为密切。海德格尔采用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提出一套研究存在——“此在”哲学思想。他认为“此在”——作为人的基本存在状态的基本存在方式就是“在世”,也就是它不是一种孤立的、单独的存在。它总是处于世界之中。此在与其他世界是不可分割的,人(此在)总是与世界(事物和他人)同时出现、同时在此。(刘放桐等编著,1981p.596而生态心理学也认为人与其环境密不可分,这种总体观念的一致性导致他们对一些具体概念的解读也是一致的。生态心理学家吉布森直接知觉理论中的一个基本概念——事物的“可获得性”[1],就与海德格尔关于用具的“手头性”[2]概念类似。

反二元论思潮

整个哲学思想史都有着深厚的二元论传统,把世界二分化的二分模式与哲学思维的历史同样古老。任何事物的存在与发展都是在与矛盾的对立面斗争的过程中进行的。二元论也不例外,反二元论思想从二元论诞生后就与之对抗着,并伴随着它的成长而成长。以笛卡儿为早期代表、以实证主义为高潮的二元论者认为一切事物都一分为二地对立着,世界是二元的,诸如人与自然、心理和物质、心理和身体、主观和客观等等的关系都是独立存在且彼此互不依赖进而在研究方法上崇尚绝对客观主义的研究原则,把研究者的主观性排除在研究客体之外。而反二元论者从亚理士多德到莱布尼茨、康德、黑格尔,乃至达尔文和实用主义哲学家们都认为认识的心灵(或“主体”)和被认知的“客体”是不可分离的,强调关系的重要性,倡导整体并非部分的串联抨击绝对的元素和物质,在研究方法上主张多元论。

在生态心理学家中,最明确从哲学层面上反二元论的是吉布森,而在研究观念和模式中透出反二元论精神的是巴克等人。吉布森认为,解决二元论和反二元论之争的最好办法就是通过自己的心理学实践研究来验证认识论的假设。吉布森关于直接知觉是有机体和环境的交互过程中实现的理论,对建立在感觉主义之上的间接知觉论的反对,就是吉布森反二元论的最好证明,也是贯彻“在心理学研究中解决哲学问题”这一思想的体现。巴克的反二元论思想体现在他的具体研究中。例如,他倡导一种从交互关系的角度对环境和行为进行定义的做法,他自己创造出“行为-背景同形体”这一概念来形容二者的交互关系,就是他反二元论的例证。但是由于他不是自觉地反二元论,表明他不是那么激烈地排斥二元论,因而在巴克的思想中有些许二元论思想的残余影响,如他对不干涉观察被试的做法的支持,就是客观主义思想的反映。

 

科学背景

进化论革命带来的影响

进化论引发的智力革命转变了生命科学对自然世界的看法。进化论带来的观点是,自然世界是自然实体在相互依存的网络中共同进化的动态领域。自然实体的结构和功能特征以及共享的相互依存性,反映了它们正在进行的相互影响的历史。这种观点包含着一种生态学取向,成为现代生命科学的中心。进化论对心理学的影响最早是通过斯宾塞(H.Spencer)实现的。斯宾塞是进化联想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他“用生物进化的观点解释心理现象的本质,将研究重心从机器构造的有机体转移到有机体同环境适应的关系”,并且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既不是内部现象间的相互关系,也不是外部现象间的相互关系,而是这两种相互关系间的相互关系”。(车文博,1998,p.305)而生态心理学把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恰恰也是定位于斯宾塞所说的最后一种相互关系上。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生态心理学与进化论思想的渊源关系。进化论的思想使得倡导生态学取向的心理学家重新定义了环境、动物以及环境和动物的关系并且把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转向了这两者交互关系上。

人类学研究引起的反思

本世纪20年代以后,人类学蓬勃发展。人类学家通过现场研究所提供的民族志材料为心理学提供了非西方背景和非实验室情境下的素材,使得心理学家开始意识到实验室研究过于简单化,心理学的内容和形式都必须在一定的文化背景和具体环境中研究。正是包含人类学研究在内的当时整个思想背景,使得心理学在那时开始滋生两种与心理的现实性研究相关的取向,一种就是生态心理学,另一种就是跨文化心理学取向。

现代生态学的跨学科发展趋势

生态心理学与生态学的关系可谓是最直接的。生态心理学家直接从生态学那里借鉴了名称、思想和方法。

首先,生态学为生态心理学研究提供了指导原则。整体观、综合观、层次观、系统观和进化观,作为生态学的总体原则,(常杰等,2001) 都已经成为生态心理学研究的指导原则。生态学的整体论要求始终把不同层次的研究对象作为一个生态整体来对待,注意其整体的生态特征。可以说生态心理学研究处处都透出整体观的思想。从个人的理论如巴克的行为背景理论和布朗芬布伦纳的多元系统理论,到生态心理学对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论的看法都渗透着整体论的思想。综合观,是生态学处理复杂问题的学问。任何一个生态过程都不仅仅是某一个或几个因素起作用,而是多个因素共同作用,所以在考虑任何问题都要用综合的观点。当然,找关键因素同样也是生态学最重要的观点。这种观点在生态心理学解释心理现象的时候特别突出。生态心理学不同意用单向线性因果模式来解释心理现象,而采用多元的、循环的多种方式来解释心理现象。生态学的层次观认为,由于生命物质存在着从小到大不同的结构层次,因此生态学需要研究各个层次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布朗芬布伦纳的多元系统理论就是依据此来解释微系统、中系统、外系统和宏系统之间的关系。生态学的系统观认为,整个生态环境是一个生态系统,而生态系统是指具有特定功能的、相互间具有有机联系的许多要素所构成的一个整体。巴克的行为背景既是一个整体,又是一个生态系统,还是一个有着层次的整体或系统。同理,布朗芬布伦纳的微系统既是一个整体,又是一个小生态系统,本身又是个体的生活背景的一个层次, 和其他系统一起构成个体的整个生态系统。生态学的进化观认为,所有生物都必须适应环境,且有趋向完美的进化倾向。生态心理学家正是依据进化观来解读作为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动物和环境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其次,生态学还为生态心理学研究提供了具体方法。生态学的主要方法是野外观测方法,包括野外考察、定位观测和实验室观察两大类。在生态心理学产生以前即20世纪中叶以前,生态学主要是一门描述性科学,因此前者是主要方法。巴克的中西部现场研究站就是典型的野外观测方法,而且巴克还主张心理学目前处于描述性科学阶段,应该用描述性学科的方法来帮助心理学积累丰富的资料。(Heft, 2001,p.247)

生态学不仅作为一门具体的学科影响着生态心理学家,而且当生态学上升为一种哲学时,这种生态哲学也成为生态心理学的主要哲学基础。这种生态哲学是一种新实在论,这种实在观可以用生态学术语来表述:世界是‘人—社会—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它是一个活的系统,……系统内部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整体。(余谋昌,2001)这种思想深深浸润在生态心理学的整个思想中。

 

心理学背景

当时心理学界的主流心理学——构造主义已经暴露出它的许多弱点,人为性和二元分立的思想就是生态心理学深感不满的地方。与构造主义心理学思想的对立不是始于生态心理学,在这之前的机能主义和格式塔心理学已经在它们的思想中作出了反应。而且哲学上的二元论和反二元论的对立在当时心理学的体现和延伸就是构造主义与机能主义、格式塔心理学的对立。这后两者也恰恰是影响生态心理学的两种主要的心理学思想。

机能主义心理学

利用达尔文的适应观念,机能主义心理学发展了一种相似的心理学理论,它认为心理学研究“机能”:心理活动适应世界的目的是保持有机体的生活。心理是活跃的并且与它的认知对象解不开地关联着。进化理论的观点,如将生命(包括心理)作为一种适应环境的过程,将心理与环境动态地联系在一起等等,为生态心理学提供了一种台阶。机能主义心理学与生态心理学的渊源,可以从下面这段话中窥见一斑。著名的生态心理学家吉布森,被他的朋友兼同事麦克劳德(R.B.Macleod) 形容为“在某种意义上,吉布森是一位前行为主义(pre-behaviourist)学派中的机能主义者。”(Gordonn,1989,p.146)

格式塔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对构造主义强调绝对的心理元素和元素联合观点进行了非常强烈的批评。利用莱布尼茨和黑格尔等人开创的德国反二元论传统,格式塔心理学提出有组织的形式不能还原为它的部分。关系的重要性优于将世界分析为原子论的元素。

机能主义心理学将生态心理学引向了心理和环境动态联系的研究上,而格式塔心理学为生态心理学提供了整体主义的研究思路。我们不能因此就认为生态心理学是机能主义和格式塔心理学的综合或大杂烩。生态心理学与它们还是有着区别的。

从对环境的关注点来说,机能主义把环境看作是一种与理解生命相关的独立标准,不同的环境标准意味着不同的生命阶段,而且达尔文和机能主义者将生命和心理的存在和本质归于环境。对于吉布森等生态心理学家来说,将环境看作是一种自给自足的本源或已知事物是错误的;环境的存在与生命的存在是交互依存的。格式塔心理学把真实环境之前的心理环境看成是决定行为的主要因素;而生态心理学家巴克虽然认同生活空间或心理环境,但是在实际研究中并没有去关注它,吉布森比巴克更加激进,认为只有与人交互作用的真实环境才是研究对象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把心理环境从认识论上就根本去除。从研究对象上来说,机能主义和格式塔心理学都偏重于研究心理的机能或活动;而生态心理学研究的是环境和心理的交互作用,生态心理学家认为环境和心理、统一和分离、永恒和变化都是相互影响的对子,至少在生态水平上,自然是既统一又分离的,既永恒又变化的。

 

生态心理学的基本主张

生态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还没有统一,但是随着生态心理学的队伍和研究的发展,逐渐有了被大家认同的较稳定的观点群,标志着生态心理学在心理学中的地位得到较普遍的承认。生态心理学在研究之初呈现出几种不同的、松散关联的观点共存的状况,这是因为它将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复归现实生活,还心理学对象之复杂的本来面貌,故此,这种情况是可以理解的。相信在生态心理学逐渐发展的过程中,还会出现百花齐放的现象,但是它们会在研究资料和研究结果越来越多的时候,加深对共同主张的认识,在更加广泛的范围中形成观点之间的有机整合,使得共享的东西在不同层面上出现。

目前,生态心理学在以下几个方面达成了较一致的共识,形成了比较统一的生态心理学的理论体系。

 

心理学研究对象的重新界定

 

传统心理学的各个流派对心理学对象的界定都是从人自身的角度上来定义的:作为前科学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灵魂或心灵或意识是将人作为自然界的最高物种的、最能与其他物种相区别的特征来界定的;构造主义心理学、意动心理学以及机能主义心理学所研究的经验或意动或机能是指人的心理或心理活动或心理功能;行为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在研究行为和认知时,都是在实验室里,通过把环境还原为刺激或输入来分析它们的运作机制。这些研究对象都是从人自身的角度出发,基本上脱离真实的环境来定义研究对象的。

对于研究对象的界定,生态心理学与以上传统流派最大的区别就是在对动物[3]和环境的重新界定基础之上,把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定位在人或有机体与环境的交互关系之上。

 

对动物的重新界定

 

生态心理学首先恢复被传统心理学所分离的所有动物和它们的环境之间的直接关联性。这种关联性在存在方式上表现为相互依存,功能上表现为相互作用。这种关联性不同于机械决定论的关联性,其中一个不是机械地决定另一个因素,而是它们的交互关系作为解释的原因。因此生态心理学认为,动物(being-in-a-world)是在与它们的环境的交互作用的进化过程中存在的实体,即动物不能脱离它们的环境而存在。这种对动物的界定包含着几层关系:1.动物的存在是与环境联系在一起的;2.动物相对于植物和非生物,至少是能知觉和行动;3.动物的知觉和行动也是与环境联系在一起的;4.这种环境不能等同于全部的物理世界,它是与动物生存相适宜的物理世界,也就是能被动物感知到的物理世界。总体上来说,动物的存在是在与它的环境交互作用中体现的,而这种交互作用体现在它与环境的功能联系上。

其次,生态心理学并不像行为主义那样抹杀动物的物种差异性。生态心理学所说的环境都是具有物种特异性的,而不是泛泛地谈论动物和环境之间的关联。与生态心理学对动物本质的看法相联系的是,生态心理学认为在心理学中对动物的分类不同于动物学的分类。在动物学上,是根据动物的遗传和解剖特征来分类,在心理学上,是根据它的生活方式来分类,而这种生活方式也是与作为起居地的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动物的生活方式就是在适合它的环境中形成的,并且在与这种环境的交互作用的过程中进化。

 

对环境的重新界定

 

在动物和环境的交互关系中常常被心理学忽视的通常是环境,传统心理学中即使涉及到环境或环境相关的概念,其含义也与生态心理学的不同。环境在主流心理学那里是一堆刺激的堆积,在研究的时候根据研究需要从中抽取某种刺激,有时如果不好抽取,就人为制造一种人工情境作为替代。在人本主义心理学那里,环境是作为一种抽象的意义,是由文化、社会和道德以及宗教等组成的综合背景,而且这种背景对个体或抽象的人来说,就是作为一种意识到个体存在的对比物或突显人的价值的背景或分析人的潜能发挥的因果推理手段。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中,环境(主要指社会文化)是作为一种本能的对立面,它压抑本能,从而成为导致焦虑的一个因素,环境在他那里,根本是忽视的。

对于环境的界定和理解是生态心理学花大力气来阐述的。吉布森在他长达300多页的代表作《视知觉的生态心理学》中几乎用了一半的篇幅来阐述他对环境的重新界定。巴克关于环境的看法形成了行为背景理论。布朗芬布伦纳的多元系统理论也是对环境系统研究的成果。奈瑟的环境就是指认知发生的真实背景和日常生活。他们对环境概念的一些基本看法是一致的。

 

环境是与动物以及动物的行为联系在一起的

 

环境与动物的联系既体现在存在上的相互依存性,又体现在功能上的相互作用。环境(world-of-animals)是包含着动物的世界,是动物在其中生活的真实环境。在本体论上,不能离开与动物的关系而独立存在,它不能理解为一个空的环境(ambient),也不能还原为动物-神经的物理变量,而是一个有差别的、允许动物生活的环境(surround)。

环境和动物的相互联系还表现在他们之间功能上的交互作用。吉布森发明了“可获得性”(affordance)一词来描述环境和动物之间的这种功能联系。可获得性是相对于动物生活方式来定义的,它是环境的相关特性,是环境提供给动物可以利用的某种特性,如椅子提供“可坐的”特性,苹果提供“可吃的”特性等等。它通过向动物提供功能来体现价值。因为环境的可获得性概念,使得环境不仅仅是传统二元论意义上的物理环境,它对动物-知觉者是有功能意义的。在巴克的行为背景中,环境和动物之间的功能交互作用是:行为背景制约着成员的行为,而成员通过调整自己的行为来适应某一种行为背景。

 

环境是有结构的和有秩序的生态系统

 

动物本身作为环境的成员或单位被嵌入这种结构中,并遵守着这种秩序。这种结构化和秩序化的思想为生态心理学系统考察动物(行为)和环境的关系提供了一种理论支持。巴克的背景理论就是将行为背景看成是一种有结构的、有秩序的以及能自动调节的生态系统。行为背景是由人和非人的成员组成,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成员与整个行为背景的相互作用形成了这个系统的秩序,整个背景可以自动调节该行为背景中成员的行为特征。吉布森(Gibson, 1979)认为,动物(人)的环境在不同水平上被结构化,水平与水平之间是嵌套的(nesting),构成水平的单位之间也是嵌套的。所有这些嵌套的单位和水平又组成了一种等级系统。吉布森认为人们不可能在原本无结构的世界强加上一个结构,对于有结构有秩序的世界来说,人是直接知觉到的。这就是吉布森直接知觉的主要思想。布朗芬布伦纳提出的微系统、中系统、外系统和宏系统四个系统就是环境的结构化和有序化的最好体现。传统心理学中的环境被还原为单一的刺激,而生态心理学尽可能地还它复杂的本来面貌,但是环境的复杂性在大多数生态心理学家那里不是混乱的,而是有结构的和有秩序的。

 

环境是动态平衡的

 

生态心理学认为,环境是持久和变化的混合物,环境中的持久和变化都不是绝对的。环境既不能用巴门尼德的绝对的永恒和变化的二元论来刻画,也不能用赫拉克利特的绝对的流动来刻画。简单的说,变化和稳定在环境中是交互性的。在吉布森的生态环境理论中,时间和空间都不是原有的概念。在历史上,时间常常被认为与变化同一,空间被认为是与持久同一。而吉布森认为空间结构是会变化的,而在某些方面时间结构也会表现出规律性和不变性。吉布森在他的知觉理论中,清楚地强调了时间规律性的观点。空间结构的变化性为吉布森提出与传统知觉心理学的“速拍视觉”和“小孔视觉”不同的“周围视觉”和“运动视觉”打下了基础。

 

环境是在与动物和行为的交互作用中进化的

 

环境是进化的生态系统。环境被生态心理学家理解为与动物的生活方式有关。动物在它的生活中,不断地与它的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通过这种交换的过程动物和环境不断进化。与此相关的,生态心理学家把动物的心理也描述为适应环境生活的功能体现。

动物和环境之间的交互性试图从底部挖除二元论和还原论,环境的“物质”和身体的“心理”在本体论上和在认识论上通过生态系统的信息单位和功能联系在一起,动物和环境不再被看成是脱节的实体。现代心理学所缺乏的是对与一套环境条件一起进化、并与这些条件保持一种动态的交互关系的有机体以及其功能的解释。在传统中,心理学解释是从动物本身(或心理内部)开始的。生态心理学却开始于外部,而且常常用动物和环境的关系来描述生命存在的周围环境。环境在传统心理学上是研究的参照对象,但是生态心理学却把环境作为研究对象之一,并通过分析环境的适当水平并且在功能上将“物理”环境与动物生命连在一起,这样就避免了传统的还原性质的环境主义和物理主义。

 

心理学方法论的修正和更新

 

如果要与上面这种把动物和环境的交互作用作为研究对象的观点保持一致的话,那么生态心理学的研究就不可能沿用原来适用于传统研究对象的研究原则和方法,必然有与这种研究对象一致的研究原则和方法。

 

研究的基本原则——交互作用原则

 

传统心理学承袭笛卡儿的机械二元论,总是从事物的一个方面来认识事物,由一个事物来决定另一个事物。例如,经典行为主义在认识人的心理和行为的时候,拒绝任何不可观察的心理实体的存在,并且它认为所有的存在都是物理实体,都在原则上是可以观察的。经典行为主义通过否认一个方面来肯定另一个方面,在认识论上仍然是二元论的一种极端表现。

与行为主义同时存在和并行发展的生态心理学反对这种认识论上的二元论。生态心理学家认为被传统心理学家所分离的两个方面的东西,如行为和心理、行为和环境,在本体论上都是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对子,因而在认识论上和方法论上,都不能对它们进行分离地研究和解释。因此从方法论上,生态心理学家把交互作用原则the principle of reciprocity)作为首要原则运用于他们的研究之中。前面我们谈到生态心理学对动物和环境的重新界定,所依据的主要原则就是交互作用原则。交互作用原则包含了三个重要的含义:1. 动物(包括人)-环境交互作用不仅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而且是生态心理学的中心原则。2.生态心理学与生态学概念的通约性就在于‘生态的’的含义是指动物-环境的交互作用,它能最突出地反映这种新取向与传统取向视角的根本转换:从一种人和环境的二元分离到人-环境的相互影响的视角转换。3. 有机体和环境都是生态系统,它们的组合也是生态系统。交互作用原则不仅在总体思路上起着很大的作用,而且在个人的具体研究理论中,它也是一个主要的原则。

 

研究的具体技术、策略和方法

 

没有技术与方法支撑的原则,是不能在研究实践中实施的,换句话说,理论的生态心理学必须由方法上的生态心理学来补充和支持。为了能更好地实践生态心理学的原则,一批生态心理学家在具体研究中,根据不同的研究对象和要求,选用不同的方法组合,以便能尽可能地在接近或等同于真实背景或就在真实背景中实施研究,从而在具体方法层面上形成了一种多元方法并存的趋势。

 

具有生态效度的研究设计

 

生态效度的研究设计要求每一个环节尽可能围绕着生态效度来安排,但是一种心理学的实验设计是否具有生态效度,从某种意义上说,主要取决于被研究的对象和实验情境的取样的性质。从研究对象上来说,刺激变量在多大程度上是个体生活的典型性样本。从研究情境上说,“通过取样或相关方法获得的情境必须是代表被研究的有机体发挥功能的一般或特殊的情境”。(Brunswik, 1952 )这要求取样的时候要注意被试和实验情境的取样。

在被试取样上,生态心理学认为在任何复杂的自然背景中发生的心理过程比在实验室的抽象背景中发生的心理过程都更加具有背景特异性或典型性,因此它要求将“广泛取样”作为一条主要的取样原则,但是由于研究的复杂性,他们又补充说明这条原则不是同等地适合于每一个研究,例如它就不适用于个案研究。生态心理学的实验或准实验研究设计中,比较组的取样也不要求是一种代表性的样本,过去的实验设计常常要求比较组具有代表性来获取比较组和实验组的心理过程的差异信息。另外,出于研究目的的特异性考虑,某种实验设计可能会有特殊要求,因而也会要求使用特殊的样本。

自然条件下的情境取样,也不能沿用原来的方法,它需要方法上的进一步发展。因此,生态心理学家提出经验取样方法(ESM)。其具体做法是,为了在自然情境中对一个人的经验随机取样,研究参与者携带一个信号器,它会在一天的日程中随机地提醒研究者报告当信号发出时他们的经历。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对思维、经验、心境或自我报告行为随意取样。这种直接从个体生活情境的某个时刻随机取样也许更加符合生态效度的实验设计,这比另一种做法要强得多:从个体生活情境中取一些刺激变量,再依据这些刺激变量来重新创立一种实验情境。

除了取样上的一些改变,生态心理学的研究者还在整体上改造了实验设计,创立了准实验设计和现场实验设计。准实验设计的方法和现场实验设计都是实验设计和生态效度结合的产物,即都是具有生态效度的实验设计。“准实验设计是指实验设计不是建立在实验组和控制组的随意分派的基础之上。相反,准实验设计依靠许多方法,主要使用非等同的控制组和观察的多元次数,目的是确定变化是否发生和描述控制的结果以及为观察到的变化提供解释。”Hormuth,Fitzgerald &T.D1985现场实验,它的设计与准实验设计差不多,所不同的是在真实的生活环境中进行的实验,而它们共同之处在于都是选取研究的亚最佳条件来达到既满足内部效度又满足外部效度(包括生态效度)。而且对于现场实验设计等非经典性实验设计所面临的解释难题:对研究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的不易推断的问题,研究人员也提出了一些新的方法,例如短期因果关系推断所使用的基线水平分析,长期因果关系推断所使用的交叉滞后平面分析技术(cross-lagged panel analysis,CLPA)、路径分析技术以及验证性因素分析技术(LISREL)。(张文新,1999)这些技术使得在真实的环境中实施观察和实验并做出有效解释成为可能。

 

个体特质研究法和一般规律研究法结合的研究策略

 

一般规律研究,是指通过考察个体的相似性来寻找一般规律。其研究策略是把个体内和个体外的差异作为实验设计误差变量的来源。它所运用的具体技术如在目标总体中随机选择被试的大样本技术,并运用统计方法如方差分析和协方差分析来“控制”这些误差变量来源。一般规律研究抹杀了个体差异性。用一般规律研究法很难获得对心理过程及其发展的准确把握,这是因为不同的个体会表现出不同的过程,还因为一般规律研究的具体方法如方差分析是静态的,它只关注在某一时间点的平均计算出的结果。个体特质研究法是与一般规律研究法相对的。个体特质研究,是研究个体的独特复杂性,而对一般规律的发现却不热心。个体之间的差异可以导致同样的研究呈现不同的意义或不同的个体拥有不同的特性,而同一个体内的变化可以使得同样的环境被同样的个体在不同时间视为不同。拿生态效度来说,如果研究者假设生态效度在个体间是不变化的并且忽视个体差异和环境特性之间交互作用,就会产生生态效度的一种肤浅的标准。但是仅仅采用个体特质技术研究个体,也不能保证研究具有个体的生态效度或者将研究的结果推广到个体生活的其他场合中去。被个体特质研究所揭示的行为模型或心理规律也可能是人为的,因为它的数据收集过程有可能具有很大的主观臆断性,它的实验任务有可能太过独特。所以,生态心理学家认为最好的办法是将个体特质研究和一般规律研究理解为研究心理过程和行为的连续步骤。在一般规律研究中不要将背景因素和个体因素看成是误差来源,而是将它们作为有用的变量。个体特质研究法是帮助理解一般心理过程的发生和发展的有用工具,它提供了个体方面的信息。在具体做法上,既考虑个体内的历时的稳定性和变化,又考虑个体间的一致性和差异;对环境的取样既考虑跨时间因素又考虑跨个体的因素。在技术选择上,既考虑个案研究的技术如ABAB设计和多元基线设计,又考虑一般规律研究的技术。

 

自然研究法

 

在生态心理学的研究中,这种方法属于一种纯粹的生态学方法,它包括自然观察和生态学的调查法。最著名的自然研究案例就是巴克和他同事们对一个美国小镇所作的为期25年的观察研究。他们为此在当地建立了心理学界第一个研究人类行为的现场研究站,并且实施了一种完全自然的观察方法:行为样本记录法,和一种生态学的调查法:行为背景调查法。

行为样本记录法的具体做法是当被研究的儿童在早上醒来的时候,儿童认识的观察者就出现了,然后这个观察者就紧跟着这个儿童并用笔详细记录儿童一天中在不同场合中的所作所为以及每一种行为事件发生的背景特征,直到儿童的就寝时间这种观察才结束。在整个观察过程中,观察者与儿童之间不能有任何语言和行为交流,一开始儿童会忍不住向身边这个人说话,但是观察者一律不予任何反应,久而久之,儿童就习惯了这种状况,忽略身边观察者的存在而如常生活。这种方法的主要优点是它提供了“用一种通俗语言对正在发生的行为所作的最好描述”,(Barker,1987它完全不改变所记录的观察事件,它与去掉了前后背景的拍照记录,或一份抽象的行为分析相比,最大的好处是保留了行为的内容和行为背景的原始社会氛围。这里充分体现了巴克的不干扰被试的研究思想。

通过对这种行为样本记录的分析,巴克他们发现了行为背景的存在,从而引出了如何来确定和区别行为背景的一种生态学方法:行为背景调查法。巴克和赖特的第一次行为背景调查是在1951年7月到1952年6月为期一年的时间进行的。那时,他们已经形成了确定和描述行为背景的标准程序。当时,巴克他们认为,确定一个小镇的行为背景的三个基本步骤是:1. 确定所选定的时间/地点之内的每一个可能的公共行为背景;2. 从可能行为背景的列表中剔除那些不能满足行为背景标准的项目;3. 用多种方法来描述剩下的背景,例如它们多久发生一次以及它们持续多长时间(Wicker,1994。第一步是通过观察和比较来确认和列举调查范围内的所有行为/环境同形体,也即是说,必须在确定的范围内和特殊的时间内寻找行为和物理特征之间的相互匹配的背景。例如,餐馆就是一个行为/环境同形体,它包含系统安排的物体如桌椅、柜台和收银机等等来配合人们在那里发生的进餐和缴费行为等。第二步是用测量法从所有可能的背景中排查出真的行为背景。一般来说,在一个小镇所有的同形体都在某种程度上相互联系,但是联系的程度不一样。为了确定两个同形体之间的依存性的程度,可以分别在7个维度对它们进行1到7点评定,然后累加7个分数获得一个总分数K。如果K值超过21分,两个同形体被认为是不同的行为背景,如果K值低于20分,两个同形体被认为是同一个行为背景的部分。7个评定维度分别是:1. 行为依存性评定;2. 人口依存性评定;3. 领导关系的依存性评定;4. 空间依存性评定;5. 时间接近性的依存性评定;6. 行为物体的依存性评定;7. 行为机制相似性的依存性评定。第三步是描述行为背景。一般可以按照以下的方式来描述:行为背景的时间和地点边界;背景的持续时间;在调查时间内背景发生的次数;背景中所包含的人数;在背景中人们所承担责任的位置和人们所属的亚群体的数量;背景中反映如下功能如宗教、教养、生活、个人外表、教育、身体健康以及其他的行为模式;发生在背景中的行为如交谈、思考和露出表情等;提供儿童福利的程度;等等。这种行为背景调查法也体现了多元主义的方法论思想,为了能达到调查目的,运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如观察法、测量法和描述法。

厦门心理咨询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友情链接 | 合作伙伴
www.xmxlzx.com 厦门美丽心灵心理咨询中心 版权所有  
通讯地址:厦门市厦禾路863号九龙城1533室 本公司常年法律顾问: 李俊强律师 电话:13859911148
联系电话:0592-5801161 管理员:邹婉欣 e-mail:mlxl510@163.com
备案序号: 闽ICP备2022013739号
在线客服
×
培训咨询:
心理咨询:
EAP咨询:
综合客服:
0592-5801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