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琴尼亚•萨提亚(Virginia Satir,1916-1988)是举世知名的心理治疗师和家庭治疗师,也是美国家庭治疗 (Family Therapy)发展史上最重要人物之一,她是第一代的家庭治疗师,从五十年代起已居于领导地位,向来被视为家庭治疗的先驱 (Goldenberg 1985),甚至被誉为“家庭治疗的哥伦布”(McLendon 1999),意思是指家庭治疗是由她始创的,可见她在这方面的重大贡献,更因为她的建树良多,她的两所母校威斯康辛大学和芝加哥大学,曾分别颁授荣誉博士学位及“对人类杰出的贡献”金质奖章给她。 萨提亚的第一本书《联合家族治疗》(Conjoint Family Therapy)是在一九六四年出版的,此时,她在家族治疗方面的理念和方法始受到许多专业人士重视,而这本书至今仍是美国各大相关科系的教科书,被誉为家庭治疗的“圣经”,已有二十二种文字的翻译。 接着,欧洲各国也接受她的理论。萨提亚的身影自此便经年在世界各国出现,演讲、教学、举行研讨会。每到一处,便为该地留下无尽的热力、希望与爱。 一九七零年代,精神医学会发表了一篇全美家族专题报告,列出二十一位最具影响力的治疗师,萨提亚是名单中唯一的女性,且高居首位。 萨提亚之所以受到同行的尊崇,实因她有一套异于传统疗法又相当完整的理论,更有她深具个人魅力的实务运作方法。 从她担任美国人本心理学会会长一职,可以知道她是个极端的人本主义者,凡事皆以人为本位,以人为关怀。她认为真正的人本主义着重的是“你和我”,而不是“你或我”,关心的是“我们”,而不是“我”,否则便沦为自私自利了。每个人都是独特的,绝不可以复制的,原本就应以自己的方式去活。萨提亚所做的,只是提醒人们要尊重生命,相信生命是可以改变的,希望每个人都能以更好的方式生存于世上。 因这种以人为本位、以人为关怀的信念,她在进行家族治疗的过程中,发展出许多特别的活动,例如家庭雕塑、影响轮、团体测温,以及用一条白色绳索展现出家庭关系图,显示个人与家庭之间的心理脐带关系。这些活动均灵活地融合了行为改变、心理剧、当事人中心……等各派心理治疗技巧,这也表示萨提亚并不抱持强烈的本位色彩,她尊重并实际运用不同取向的治疗方法,兼容并蓄。
萨提亚起初从事教育工作,二十岁时已是一位小学校长,后来她在芝加哥大学修读社会工作,取得硕士学位。毕业后成为精神科社会工作员,她最初所受的训练深受当时流行的心理分析学派影响,但她在工作中逐渐发现这种方法的局限性甚大,例如一些已康复的精神病人,在回到原来的家庭后短期内又旧病复发,于是她决心另寻新的治疗方法。 一九五一年,她开始私人执业,并且摒弃了传统个别治疗的方法,转而尝试家庭治疗,发现效果十分理想。四年后,她加入伊利诺州精神病学院(Illinois State Psychiatric Institute),教授《家庭动力学》(Family Dynamics)。 一九五九年,萨提亚联合Don Jackson、Jules Riskin等人,在加州创立“心智研究学院”(Mental Research Institute 简称 MRI),推动有关家庭治疗的研究和训练,并且在MRI举办了历史上第一个家庭治疗训练课程(Goldenberg 1985),她在一九六四年出版重要著作《联合家族治疗》(Conjoint Family Therapy)。 萨提亚后来加入了Esalen Institute,研究人文心理学 (Humanistic Psychology),这方面的研究使她进一步了解“个人内在自我”(inner self)与“家庭关系”(family relationship)之间的互动作用,并使她所创立的治疗法更充实和完善,最终自成一家。 萨提亚所建立的一套心理治疗方法,最大特点是着重提高个人的自尊、改善沟通及帮助人活得更“人性化”(Become more fully human),而非只求消除“症状”(Symptoms),治疗的最终目标是个人达致“身心整合,内外一致”(Congruence)。由于她的治疗法有很多地方与传统治疗方式回异,故被称为“萨提亚治疗模式”(The Satir Model) (Banme n 1976, Satir et. al 1991)。
萨提亚治疗模式
萨提亚是最早提出在人际关系及治疗关系中,“人人平等,人皆有价值”的想法的人。 她所建立心理治疗方法,最大特点是着重提高个人的自尊、改善沟通及帮助人活得更“人性化”(Become more fully human)而不只求消除“症状”(Symptoms),治疗的最终目标是个人达致“身心整合,内外一致”(Congruence)。由于她的治疗法有很多地方与传统治疗方式回异,故被称为“萨提亚治疗模式”(The Satir Model)(Banmen 1976,Satir et.al 1991)。 萨提亚模式(The Satir Model)在诸多家庭治疗理论中,一直是难以归类的派别,有的教科书将之列为沟通学派,有的将之纳入人本学派,究其原因,在于萨提亚模式不强调病态,而将心理治疗扩大为成长取向的学习历程,只要是关心自我成长与潜能开发的人,都可在这个模式的学习过程中有所收获。
萨提亚模式的治疗信念
1. 改变是有可能的,就算外在的改变有限,内在的改变还是可能的。 2. 父母在任何时候都是尽他们所能去做。 3. 我们拥有一切所需的内在资源得以成功的应对及成长。 4. 我们有许多选择,特别是面对压力做出适当回应而非对情况做出实时反应。 5. 治疗需要把重点放在健康及正向积极的部份,而非病理负面的部份。 6. “希望”是“改变”最重要的成份。 7. 人们由于相同而有所连接,由于相异而有所成长。 8. 治疗的主要目标是各人可以为自己做出选择。 9. 我们都是同一生命力的明证。 10. 多半的人倾向选择对他而言是熟悉的而非舒适的应对,尤其在压力之下。 11. 问题〔困难〕不是问题,如何应对问题才是问题。 12. 感受是属于我们的,我们都拥有它们。 13. 人性本善。他们需要找寻自己的宝藏,以便联结及确认他们的自我价值。 14. 人常重复在他们成长过程中熟悉的型态,即使那些型态是没有功能的。 15. 我们不能改变过去已发生的事件,只能改变那些事件对我们的影响。 16. 欣赏并接受“过去”可以增加我们支配“现在”的能力。 17. 所谓全人性的目标是接受父母也是人,而不是只以他们扮演的角色来相处。 18. 自我价值是高低呈现在应对的方式上,自我价值愈高,应对的方式愈全人性化。 19. 人类的过程是普遍性的,因此适用于一切情况、文化及环境。 20. 过程是“改变”的途径,故事内容形成情境,而“改变”就在那里发生。 21. 萨提亚模式的主要目标是达到表里一致及高的自我价值。 22. 健康的人际关系是建立在平等的价值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