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来临,孩子们拥有了更多的自由支配时间,手机成为孩子休闲娱乐的一种选择,如何避免孩子过度使用手机,成为家长们关注的焦点。
2023年7月17日,戴仕梅老师做客厦门电视台TV透和观众们探讨如何应对暑假“手机争夺战”,帮助家长引导孩子健康合理地使用手机,让暑假生活更加充实、有意义。

在节目中,主持人从家长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一些孩子手机使用问题,戴老师结合自身经验和案例分享,为大家答疑解惑。
Q:为什么手机“失控”的情况还是频频发生,和手机“抢孩子”,难在哪?
A:
一、了解孩子为什么喜欢玩手机
1.娱乐和满足:孩子可以通过手机接触有趣内容,很多电视剧、短视频、游戏会通过剪辑、音乐、热梗等容易引起孩子大脑的定向反应,激活大脑的奖赏系统,释放多巴胺。这使孩子感到愉悦和满足,从而产生对手机的依赖。
2.逃避现实压力:孩子可能因为学业、家庭或社交压力而选择玩手机来逃避现实。手机提供了一个虚拟世界,让他们可以暂时忘记现实生活中的烦恼,但时间一长,孩子会分不清虚拟和现实世界。
3.归属感和认同感:手机中的社交平台可以让孩子结交朋友、分享信息和获得认可,从而建立自己的社交圈子,以满足归属感和认同感的需求。
4.模仿:孩子可能会模仿和学习同辈、家长和其他成年人的行为,觉得玩手机是一种正常的社交活动。
5.学习:手机中也包含了大量的学习资源,孩子可能会将其视为一种学习和成长途径。
6.自主性和控制感:玩手机让孩子拥有一定的自主权和决策权。他们可能会在手机的使用中寻求控制感,从而满足自我实现和成长的需求。
二、看清问题的本质:
和手机“抢孩子”,不只是争夺手机这么简单,实际上是孩子与家长权利的争夺。这个现象问题的本质就在于父母家长没有根据孩子的心智发展特点采取科学的管教方式。
1.父母家长因为缺乏安全感,以及完美主义,觉得事情不按照自己的意图去发展,就不够好,所以什么都想控制,结果便是:累了孩子,也累坏自己。
2.因为网络世界存在的不安全因素,比如一些不健康的网络信息,甚至是网络诈骗,网上交友不慎等等。导致父母因孩子安全问题,从而更加担心恐惧不安,其行为反应就是会加强对孩子使用手机的管控。
3.功利化教育,一切都看成绩,只要孩子成绩不好,父母家长往往都会把成绩不好归咎为是玩手机导致,其实很难界定孩子成绩下降是因为玩手机导致,还是因为成绩不好。

Q:如何判断孩子是否陷入“手机依赖”?
A:
我跟大家分享几点判断标准:
1.整天不论做什么,心里都一直惦记着玩手机。
2.每次放下手机时,孩子都会感到焦虑、不安或是情绪低沉、易怒。
3.无法减少玩手机时间,即便心里想戒掉,但行为却无法做到。
4.放弃其他活动,对之前的其他爱好完全失去兴趣。
5.即使了解沉迷手机对自己造成的影响,如失眠、上课迟到、作业迟交、身体不适等,但仍然无法摆脱。
6.通过玩手机逃避现实中的压力,如焦虑、无助感、人际关系困境等。
7.因为玩太久手机无法上学或者无法跟人交往。
如果您的孩子在一年内满足了上述四条或以上标准,且持续几个月以上,孩子就已经产生手机依赖,可能需要寻找专业人士的介入。

Q:“手机依赖”的危害性有多大?
A:
过度使用手机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一、身体健康方面
1. 视力健康亮红灯:过度使用手机会导致眼部疲劳和视力下降,据中国眼科医学会调查发现手机使用时间的变化导致儿童、青少年近视率逐年攀升。
2. 姿势不良:长时间低头看手机可能导致肩颈不适,更甚者演变成相关疾病。
3. 睡眠质量下降:临睡前使用手机,会导致大脑持续兴奋,手机蓝光会影响褪黑素分泌,从而造成睡眠质量低下,影响第二天的正常作息。
4. 大脑认知负荷:孩子在玩手机时一般是多任务进行,导致大脑在不同任务间快速切换,增加认知负荷。

二、心理健康方面
1. 社交能力下降:过度依赖手机可能导致孩子分不清现实和虚拟世界,忽略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导致在现实生活中社交技能下降。
2. 情绪波动:由于网络的隐蔽性,其中过于情绪化的言论、网络暴力等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孩子对情绪的应对方式。同时,一部分孩子会过度关注“点赞”“关注”等网络评价,这些容易导致孩子情绪波动大,产生不良心理问题。
3. 自我控制能力减弱:手机里精彩多样的内容对孩子有极大的吸引力,这导致孩子在做其他事情时其注意力往往会不自觉地转移到手机上,自我控制能力减弱,最后受到手机成瘾的困扰。
三、社会适应能力下降
1. 学习成绩受影响:沉迷手机的孩子难以集中注意力,同时孩子可能因为学业压力将手机作为逃避现实的工具,形成恶性循环,影响学习成绩。
2. 责任感减弱:沉迷手机可能导致孩子忽视道德观念,缺乏对责任的认识,对学校、家庭、社会,甚至自身的责任感减弱。
3. 法律意识淡薄:沉迷手机可能导致孩子忽略法律意识,缺乏对法律的了解,同时缺乏对网络信息的判断能力,容易产生盲目从众的行为,严重者会触犯法律红线。
Q:专家建议宜“疏”不宜“堵”。堵,一般就是指没收手机、杜绝上网,为什么不提倡?最近有一个说法广为流传,说的是“孩子玩游戏过程中,千万不要抢他的手机!”,因为孩子正在玩得兴奋的节骨眼上,谁抢走了他的快乐,孩子就会把愤怒投射给谁,甚至导致一些不理性的后果,请教戴老师,这个说法有没有道理?中断孩子玩手机、打游戏的过程,二位有什么高招?
A:
结合前面我们提到的成瘾因素,对于孩子玩手机的问题,宜疏不宜堵这一说法有一定的道理。在高度数字化的今天,孩子使用电子设备有时候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不能笼统地限制孩子使用,可以根据孩子使用电子设备的目的和时长进行精细化但又具有一定弹性的系统管理。
1. 调动孩子的自主意识树立规则:父母首先要了解孩子心理和需求随着成长的变化规律,并积极关注,合理引导和满足。在孩子玩手机时,不要突然去阻止,而是要先了解孩子在做什么,最后通过沟通调动孩子的自主性,引导孩子一起建立规则并同意邀请父母一起监督,这样在孩子玩手机被父母打断时,孩子的反抗性会比较低。
2. 父母需要控制自己情绪:改变孩子的行为需要时间和耐心,突然中止孩子的行为、发脾气对于事情的结果没有任何正面作用。父母一定要做好情绪调适,在情绪激动时,尝试深呼吸、蝴蝶拍等放松方法,缓解紧张、愤怒的情绪。
3. 利用环境的正暗示:设定“无手机区”,根据大脑的可塑性原理,让孩子在家中的特定区域(如卧室、书房等)远离手机,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自律意识和习惯。
4. 设定目标和奖励:根据大脑的奖罚机制,设立合理的奖励和惩罚制度,以激励孩子养成良好的手机使用习惯。为孩子设定短期和长期的目标,鼓励他们为实现这些目标而努力,在合适时候可以给予一定弹性时间。当他们完成目标时,给予适当的奖励,如增加户外活动时间、购买心仪的物品等。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孩子建立内在动机,减少对手机的依赖。
5. 合理时间设定:结合大脑的生物钟规律,设定合理的手机使用时间,如避免在临睡前使用手机,影响褪黑素分泌,以促进良好的睡眠质量。
6. 培养替代兴趣: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鼓励他们参与其他有益身心的活动。例如,参加体育活动、学习乐器或绘画等。当孩子有其他兴趣时,他们会更容易离开手机,投身于其他活动。
7. 注意孩子的心理需求:通过定期与孩子进行深入的沟通,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情感波动和压力来源。这可以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减少对手机的依赖。
8. 家长以身作则:孩子的大脑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家长应以身作则,限制自己的手机使用时间,为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
综合来看,对于孩子玩手机的问题,宜采取“堵疏结合”的策略。一方面,通过和孩子设置规则、限制使用时间和地点等手段来控制孩子玩手机的频率;另一方面,要教育孩子正确使用手机的方法,让他们认识到过度使用手机的危害,并学会在适当的时候远离手机。同时,也要注意关注心理需求,这样才能在保障孩子身心健康的同时,让他们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在此次节目,戴仕梅老师为家长们提供了许多实用的建议,让我们一起关注孩子们的成长,引导孩子正确使用手机,为他们创造一个健康、快乐的暑假。
点击下方链接,回顾节目精彩瞬间!!
https://share1.kxm.xmtv.cn/xmtv/2023-07-17/fbee84a2e2e87c3a.html?_hgOutLink=vod/VideoDetail&id=3451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