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童能够察知父母心声
孩童时常看着最爱的父母,因此对双亲的心意要比想象中来得更敏感。甚至连父母本身没有意识到的部分,孩童也能清楚察知。举个例子,假设母亲帮孩子买了两本故事书。孩子开心地读了其中一本,并且表示“我最喜欢这本故事书了”。
此时母亲说话了。“那你不读另一本了喔?你不喜欢这一本吗?”这么一来孩子会觉得受到母亲矛盾的命令。由于母亲买了书,这个行为透露出“你要读这些书”的意思。孩子打算当个好孩子,听从母亲的话开心地读了,却突然知道母亲不高兴他没有读另一本,因此会受到打击,觉得自己是个坏孩子。
像这种接受到两个矛盾命令,陷入不知该如何是好的状况,就称为“双重束缚”(double bind)。这是人类文化学家贝特森(Gregory Bateson)所提倡的概念。陷入这种状况的孩子,没办法指出事情的矛盾处,却又不得不做出反应,因此身处进退两难的状态。
父母表示“无论任何事都要说喔”,却露出厌恶的表情!?
若双亲很忙碌,却和孩子表示“在学校有什么事情都要说喔”,此时也同样容易让孩子陷入双重束缚的状态。母亲结束工作,拖着疲累的身体煮饭或做家事。孩子若开口说些什么,母亲便容易摆出敷衍的态度。这么一来,孩子就会察觉到母亲的心情,心想:“妈妈正在忙,没时间听我说这些话。”
孩子会对“什么事情都要说”以及“不要说”,这两种矛盾心态(ambivalence)的讯息感到不理解。若此时不说,之后可能还会惹来父母生气:“你当时怎么不早点说!”因此又会陷入“很想说、却无法说出口”及“若不说就会挨骂”的双重束缚当中。
父母会在无意识中让孩子陷入这种状态,有个理论是,因为父母心中藏着被压抑的敌意。孩子若不如自己的意,那么父母心中便会产生敌意,压抑下来的结果,便会在不自觉中,对孩子采取了敌对的行动。
孩子就算照着父母的话做、或是不照着做,都会觉得违背了命令,因此会不知如何是好,而陷入混乱。如果这种状况不断发生,就会让孩子对他人的话变得非常敏感,或是造成不信人他人的个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