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因为一场专门针对残障人士的园艺活动而认识了这个孩子,最开始他引起我的注意是,活动都已经开始,他在爸爸的陪同下来到。由于季节开始燥热,据专业社工反映,许多智障残障人士的性子也开始有点躁动。他到处敲打、喊叫的举动,让父亲显得有些尴尬,我想,那应该是他这么些年来常常面临的场景吧。 我示意那个孩子坐到我身边的空位上,他认真地看了我一眼,虽然不曾相识,但却那么简单地就相信了我。
由于迟到,前面的活动内容他并不知道。我就把我的画纸给他,然后跟他说明前面大家都要做什么。虽然他不会说话,但是每做一个步骤,他都必然会跟我用他的方式示意一下,然后就按着他自己的方式去做。很明显,在他的世界里,他有着自己的风景;也显然,他的风景并不完全跟台上的老师要求的一致。坐在他身边,我能感受到他由内而外散发的安静,他在他自己的世界里精彩着。
看着他把作品呈现出来,我突然发现:其实,在思想上,他们依然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很多时候,因为残障、智障,生活上不能自理的他们,思想上也被贴上了“依附”的标签,焦虑的父母、严厉的老师,把他们圈在可控的范围内,努力训练他们向我们认为的“正常”发展。我会想,除了日常的行为规范,我们是不是可以给这些孩子多一些接纳,接纳他们的“不愿意”,接纳他们的“安静”,接纳他们跟随自己的意愿去描绘他们自己的世界。See the world from the children’s perspective,我们是不是也可以怀着好奇的心、站在他们的高度,去看看他们的世界。也许,我们也会发现,原来他们那个无声的世界里,也有着我们没有的精彩!
作者:美丽心灵若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