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咨询解答 | 联系我们 | 美丽心灵首页
热点公告: 1.三八妇女节,您的专属心理福利,请查收!2.早春二月,生机盎然——厦门美丽心灵心理咨询中心二月回顾3.中心动态 | 寒假如何帮助孩子合理使用手机4.心理讲座 | 如何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心理常识
职场心理
两性心理
身心美文
亲子教育
心理文章
【自我成长】觉察你的投射
文章点击数:3295  2016-02-04 11:30:56

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叫投射。投射就是把自己脑子里想的东西,认为是别人的东西,并且用自己的“超我”,即道德评判,去衡量对方。如果是好的投射,对方就会被美化,如果是不好的投射,对方就会被投射为犯了错的人,这时投射者还会在心里看不起对方或者生对方的气。这时,被投射者会感到莫名其妙,不知道投射者的火是从哪里来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母亲带着小女儿在街上走,母亲边走边眉飞色舞地和别人聊电话。女儿不小心,撞电线杆子上了,哇哇大哭。母亲很不甘心地挂了电话,骂女儿:“没长眼呀你,一面走一面玩,不撞死你才怪呢。”这位母亲好像是在骂孩子,但细心想想,她有什么理由骂孩子呢?她只是在发泄,她认为自己能一边走一边打电话,女儿也就能一边走一边玩。她没有顾及到,那只是个孩子。

再举一个例子:张三不喜欢自己的爸爸对待保姆呵斥的样子,有一天在他看见他的一个教师朋友对他的学生讲话很严厉,他立刻对这个朋友产生了极大的反感。其实那个朋友只是对他的学生恨铁不成钢,在用这种方式教育他的学生,通常情况下他跟学生相处的非常好

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投射效应”了。再换个说法,所谓“投射效应”就是一个人将内在生命中的价值观与情感好恶,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强加于人的一种认知障碍。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犯上面那个母亲和那个男人的错误:把自己的想法和意愿投射到别人身上。自己喜欢的东西,以为别人也会喜欢;自己厌恶的东西,以为别人也会厌恶;明明是自己的经历,却拿来去比量别人的经历,看到各方面的条件和自己相似的人在工作、事业中取的成绩,我们会产生一种与成功者试比高低的冲动;做父母的,总喜欢为子女设计前途,为孩子选择学校和职业;做朋友的,总以为自己知道的和经历的,别人也应该知道和经历;凡此种种,都会让我们失去了人际沟通中认知的客观性,从而导致主观臆断并陷入偏见的泥潭。

明白了“投射”是什么东西,我们就能透过“投射”的影像来了解自己,以免再犯认知上的错误了。这就好比我们得到了一面镜子,只要经常在镜子里照照自己,我们就会得到最大的益处。谁都知道,在镜子里,我们看到的并不是外面的世界。看到的,仅仅是我们自己。

所有人的四周都是一面十分巨大的镜子,镜子反射着自己生命的内在历程、价值观和自我的需要,即我们看见的并非外面的世界,而只是自己。我们对别人的意见,主要是取决于他们使我们看清自己什么,而不是我们如何看他们。

你所有的人际关系都是一面镜子,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认知者形成对他人的印象时,总是假设别人和自己具有相同的倾向,因此便出现了“以已之心度他人之心”或者“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情况。透过这些人际关系中的投射效应,你才能认识真正的自己。

有这样一个故事,能够很形象地说明生活中的投射效应。宋朝的著名才子苏东坡结识了佛印和尚,后来两人成了好朋友。有一天,苏东坡去拜访佛印和尚,和他相对而坐,苏东坡就开玩笑说:“我看你是一堆狗屎。”可是,佛印却微笑着说:“我看你是一尊金佛。”苏东坡认为自己占了便宜,非常得意。回到家以后,他就得意地将这件事告诉了自己的妹妹,没想到苏小妹却说:“哥哥,你错了。佛曰‘佛心自现’,你看他人是什么,就意味着你看自己是什么。”

大量的心理学研究发现,在日常生活中,投射效应普遍存在,人们往往总是不自觉地将自己的心理特征(比如个性、好恶和情绪等)归属到他人身上。

心理学家希芬鲍尔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请一些大学生来接受测试,将他们分为两组,给其中一组大学生放映喜剧电影,让他们心情愉快;而给另外一组人放映恐怖电影,让他们产生害怕的情绪。然后,他又给这两组大学生看相同的一组照片,让他们判断照片上人的面部表情。结果,他们大部分人将照片上人物的面部表情视为自己的情绪体验,也就是说,看了喜剧电影心情愉快的那组大学生判断照片上的人也是开心的表情,而看了恐怖电影心情紧张的那组大学生则判断照片上的人是紧张害怕的表情。

通常而言,投射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指个人未意识到自己具有某些特性,而将这些特性加到了别人身上。比如,一个对别人存有敌意的人,总是觉得对方也仇恨自己,好像对方的一举一动都带有挑衅的色彩。

第二类是指个人意识到了自己某些不称心的特性,而将这些特性加到别人身上。比如,在考场上看到别人作弊就想如果自己不作弊就吃亏了。值得注意的一点是,第二类投射常常会将自己某些不称心的特性投射到自己尊敬或崇拜的人身上。它的逻辑是:他们有这些特性依然具有光辉的形象,我有这些特性也无所谓。其目的是为了通过这种投射重新评估自己不称心的特性,以求得心理上的暂时平衡。例如,有些人批评年轻人不应该吸烟,有些年轻人则说:你看电影中的大人物叼一根香烟样子多潇洒啊!

因为投射效应的存在,我们往往可以从一个人对他人的看法中来推测此人的真正意图或者心理特征。

该作用甚至可以应用到心理测评上,例如著名的罗夏墨迹测验。在1921年,瑞士精神科医生罗夏进行了一个测验,其方法就属于投射技术。该测验的材料一共由10张精心制作的墨迹图所构成,图片制作过程是把墨水涂在纸上,然后折叠成对称的浓淡不一的墨水污渍图,其中7张是水墨墨迹图,3张是彩色墨迹图。接下来,测验分成两步:第一步是联想阶段,把10张图片按照顺序逐一交给被试者,问他们看到了什么,不限定时间与回答数目,直到无回答时再换另外一张,同时做好记录;第二步是询问阶段,看完10张图片之后,再从头到尾对每一个回答都询问一遍,问他们看到的是图的整体还是部分,为何说像某种事物,也做好记录。两个阶段询问结束之后,测验也就完成了,再分析结果。它主要是通过观察受试者对于一些标准化墨迹图形的自由反应,评估他们投射出来的个性特征。

但另一方面,心理学家解释,投射效应让人们在对别人形成印象时,有一种极其强烈的倾向:假定对方和自己有相同的方面,常常按自己是怎样的人来知觉别人,而非按被观察者的真实情况来知觉。当观察者和观察对象非常相像时,观察者的知觉会非常准确,可是这并非由于他们的知觉准确,而是由于这时的被观察者和自己相像。人虽然有一定的共性,但是人和人之间毕竟存在许多差别,因此在许多情况下,我们对他人做出的推测可能并不正确。

在《庄子》里有这样一个小故事:尧到华山视察,华封人祝他“长寿、富贵、多子多孙”,尧都辞谢了。华封人说:“长寿、富贵、多子多孙,是所有人都希望的事情,你为什么不喜欢呢?”尧说:“孩子太多了,就会多操心;太富裕了,就会有很多烦心事;寿命太长了,也是一种痛苦,除了病痛,还要为失去工作和生活的能力而焦虑、悲哀。因为以上三点,所以我不喜欢。”确实,人的心理特征不一样,就算是“福、寿”等基本的目标也不能够随意“投射”给别人。

投射效应是一种非常严重的认知心理偏差,它会让我们的认知缺少客观性,由此而产生消极的影响。

例如,有人对自己喜欢的人或事越来越喜欢,越看其优点越多;对自己厌恶的人或事越来越讨厌,越看其缺点越多。所以,就表现出过分地赞扬与吹捧自己喜欢的人或事,过分地指责甚至中伤自己讨厌的人或事。这种感觉自己喜欢的人或事是美好的、自己厌恶的人或事是丑恶的,并将自己的感情投射到这些人或事上进行美化或丑化的心理倾向,缺少了人际沟通中认知的客观性,从而造成主观臆断并陷入偏见的深渊。

投射效应是指将自己的特点归因到其他人身上的倾向。它会使我们对其他人的知觉产生失真。人们在对他人形成印象时,有一种强烈的倾向就是假定对方与自己有相同之处,通俗地说就是“以己推人”、“以己之心,度人之腹”。比如,心地善良的人总也不相信有人会加害于他;而敏感多疑的人则往往会认为别人不怀好意;一个经常算计别人的人,会觉得别人也在算计自己。

由于人类有许多本质上共同的特性,因此投射效应有时能帮助人们相互理解;但过多受制于此,便会适得其反。

比如,某男生暗暗喜欢上同班一位女生,在平时的交往中自然会察言观色,以探虚实。但由于投射效应的作用,他往往倾向把对方表现出来的并不具有特定含义的信息理解成“她对我也有意”,于是鼓足勇气向其表白心怀,结果却被对方婉言拒绝。该男生至此还深信自己判断正确,认定对方是不好意思。

有时,投射效应是处于一个人自我防御的心理需要而发生的。自己有某些缺陷或不良品质,于是不自觉地会怀着一颗敏感的心,在别人身上搜寻有关的蛛丝马迹,期望在别人身上发现同样的缺陷,进而对自己的缺陷感到心安理得:人都是这样,我也不必过多自责和不安。

克服这种心理倾向的关键是认清别人与自己的差异,不能总是以己之心度人之腹。另外,需要客观地认识自己,既要接受自己,又应不断完善自己。

产生投射效应的原因在于人的主观意识在作祟,所以我们必须时刻保持理性,克服潜意识和惯性思维的不良影响,让事物的发展规律还原它本来的面目,学会辨证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学会客观和冷静地看待我们周围的这个世界。

法则一:从外在看内在,从别人看自己

你从别人身上看到的其实是自己。我们对别人的意见,主要是取决于他们使我们看清自己什么,而不是我们如何看他们。你所有的人际关系都是一面镜子,透过它们,你才能认识真正的自己。你在发觉对方的过程中,不知不觉你也等于是发掘你自己。去了解他的感觉、想法,你也更了解自己,你们相互成为对方的镜子。如果你觉得伴侣对你失去热情,可能是因为你也对他失去热情;就像一位婚姻专家说的:“如果我们的婚姻变得乏味,可能是因为我觉得乏味,或更糟的是我这个人很乏味。”

事实上,那些令你厌恶的人是在帮助你,他帮助你了解自己,让你发觉你的阴暗面。这也就是为什么当我们跟一个人越亲密,就越容易产生厌恶,因为他让你看到自己的真面目。别人最惹你讨厌的地方,通常也是你最受不了自己的地方。


法则二: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认为别人是什么样

你不能容忍他人的部分,就是不能容忍自己的部分。一个品德不好的人,就会怀疑别人的品德;一个对别人不忠诚的人,也会怀疑别人对他的忠诚;一个不正直的、不正经的人,就会把别人的任何举动都“想歪”,因为他就是那样的人。一个对别的女人有非份之想的人,自然而然地,也会猜疑自己的女人。老遇到讨厌的事的,往往是令人讨厌的人。喜欢挑人毛病的人,其实自己才是最有毛病;喜欢说三道四的人,其实自己才最不三不四。

如果你很爱发脾气,你就会认为别人常惹你生气,每一件事都可能变成你愤怒的理由。并不是说每一样东西都是错的,而是你会投射,你会把隐藏在自己内在的东西投射到别人身上。你会谴责每一个人、每一件事,因为你有太多的怒气,所以即使是一点小事也能引燃怒火。同样,别人对你说什么,也反映了他们是谁及他们的内心世界。他们批评你很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自己不满,甚至他们自己就是他们所批评的“那种人”。

当你内心走向良善时,你将停止批评别人和对别人的批评产生反弹。如果你对一颗长满苹果的树木丢石头,掉下来的就只会是苹果,不管谁丢都一样。一个真正良善的人,不管你对他怎么样,他显现出来的就只会是平和、良善,因为他就是那样的人。


法则三:你内在是什么,就会被什么样的人吸引

你对外排斥什么,对内就排斥什么。一般而言,那些我们相处愉快的人,正是反映了我们喜欢且接受的内在自我面向;而那些我们不喜欢的人,也反映我们不愉快且不接受内在的自我。教双方和谐相处,不如教他们让自己内心和谐,那样双方自然会和谐;教他们如何增进彼此感情,还不如教他们增进自我成长,那样彼此关系自然会成长。

当有人问我要如何改善关系,我总会告诉他们:“首先你要深入内在,除非你内在的问题先解决,否则你不但无法改善,而且会制造更多问题。”

一个有控制欲的人,除非内在的空虚得到填补,否则就不可能放下别人,也难以解放自己;一个满怀怨恨的人,除非内在愤懑的情绪得到抒解,否则就不可能停止怨怼;一个爱嫉妒的人,除非内在能找到自信,不再跟人比较,否则就不可能停止嫉妒。每个人外在的言行举止都是内在思想的呈现。你如果无法信任自己,就很难信任别人;你如果无法尊重自己,就很难尊重别人;你如果无法肯定自己,就很难肯定别人;你如果不能照亮自己,就不可能照亮别人。

当伴侣们没有了爱而彼此伤害,我不会告诉他们要如何努力爱对方,而是要求他们先学会爱自己,因为伤害对方其实就是伤害到自己。你与每个人的关系,都反应出你与自己的关系。如果你不断与自己的内在冲突,那么你也会不断地与别人冲突;如果你自己内在的情感挣扎,那么你也会与别人在情感上发生挣扎。我们在感情中所遭遇的问题,就是我们内在的问题。

我们吸引的关系,都反映出我们拥有的特质,以及呈现我们的内在自我。所以,关系出问题的人,不仅要检讨你跟别人的关系,也要反省你跟自己的关系。以下是一些你可以自我检视的问题:

“当我观察你所反映的我,我感到__。”(诸如愤怒、恐惧、失控、困惑之类的感受。)

“你反映了我的哪个自我?”

“外在”困扰我们的问题,正是我们“内在”无法整合的部分。如果你想改善外在的一切,就必须从改变内在开始。


法则四:你约束别人,自己也会被约束

你越恨就越束缚,你越爱就越自由。当你掌控别人时,你同时也被掌控;如果你绑住别人,别人也会绑住你。你想想看,当你控制别人,不准他们做这做那,那如果他们不照你说的话去做呢?你会怎么样?你就会不高兴,对吗?你的喜怒哀乐是由别人来决定,你认为他们是被你掌控的吗?不,其实你才是被掌控的。

以眼还眼,结果是大家都瞎了。如果你不断在记忆中反刍旧的伤痛,你就是给了最初导致伤痛的人一再伤害你的力量。那就是我为什么说,当你怨恨别人时,表示某种程度上,你也怨恨自己。

要怎样彻底消灭敌人?把敌人变成你的朋友!你会发现,那些最难得到原谅的人,正是你最需要原谅的人;最难放手的人,正是你最需要放手的人。


法则五:如果你很排斥,它就是你必须学习的课题

如果你很欣赏,它就可以蜕变成爱。我们主要的人际关系,不断地反映该学习的课题是什么。无论是你的老板、同事、部署、朋友、情人、配偶或小孩皆然,这些人所拥有的你所不喜欢的个性、想法和行为,往往都是你需要学习的部分。他们会显露你的阴影,会一再地重复你所厌恶的言行来让你学习。当有人指出你的错误,你很气那个人,但这是他的错吗?不,他只是帮你把“发霉的阴影”拿出来晒晒太阳。

你不会因为别人说你想偷窃海洋馆里的一只鲸鲨而冒火,因为那是你连想都不会想做的事。但是,如果你太太说你旅游出差是想借机去“偷腥”,你可能就会辩驳,甚至发火。为什么?因为这种事有可能发生,或曾经甚至已经发生了。没错,一般而言,越接近事实的指控,你越有可能起而辩护和发火。所以,以后当别人指责你的时候,不要再像以前一样,立刻去攻击或反击,你要开始反问自己,因为他们说的很可能是真的。如果不是真的,你又何必那么“当真”,对吗?他们之所以会安排在你身边,都是“有原因”的。因此,不要说不喜欢就排斥或试图逃避他们,因为他们都是“天赐的良缘”,你应该好好利用这个机缘来蜕变自己。

去爱一个喜欢你的人,没什么了不起。

去爱一个爱你的人,你什么分数也得不到。

去爱一个你不喜欢的人,你一定会在生命中学到一些东西。

去爱一个无缘无故责备你的人,你就学到了生命的艺术。

——印度大师古儒吉

爱是什么?爱就是欣赏你不喜欢和不爱的。如果在你生活周遭有太多你讨厌或不爱的人事物,那是因为你一直在排斥,所以他们才会一再出现,你必须学会生活的艺术——将它们蜕变成爱。

本来约了个朋友,并为此改变了一天的安排。而这个朋友一天没出现,打电话也不接。

此时此刻,如果依照以往的模式可能会有很多反应出来:

愤怒:他怎么可以这样!不讲信用!不值得做朋友!

哀伤:我被人忽视了,人家不拿我当一回事。我被伤害了。

但读书是为了在生活中实践的。于是,就有机会反思自己的阴影。确实自己约会也迟到爽约,有时不好意思跟人家直接讲,就找个借口发个短信了事。容易感觉到被人忽视是由来已久的问题了,根源是受伤的内在孩童,如果内在没有这个问题,可能就不会有这样的感觉。所以今天这件事的发生,是在提醒我我在排斥内在不守时不守信用的那部分自我,要更加注意守时守信用,并更多去关注自己的内在孩童所导致的被忽视的感觉。

读书如果没有在生活中运用起来,就只能算是消遣/打发时间。那要怎么用呢?给大家一些建议:

列出你主要的人际关系,以及最受不了这些关系人的地方。

写出每当面对这些受不了的特质时,自己的感受(诸如愤怒、恐惧、失控、困惑之类的感受。)

静静地深入内在,反思这些最让你受不了的特质是否在你身上也存在。

然后在生活中与这些关系人互动时记录下自己的反应和感受。

这样做对于你了解自己的阴影和整合阴影,让自己更加完整,接受自己,爱自己,以及改善那些人际关系都会有巨大的帮助的。


 

厦门心理咨询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友情链接 | 合作伙伴
www.xmxlzx.com 厦门美丽心灵心理咨询中心 版权所有  
通讯地址:厦门市厦禾路863号九龙城1533室 本公司常年法律顾问: 李俊强律师 电话:13859911148
联系电话:0592-5801161 管理员:邹婉欣 e-mail:mlxl510@163.com
备案序号: 闽ICP备2022013739号
在线客服
×
培训咨询:
心理咨询:
EAP咨询:
综合客服:
0592-5801161